您好,欢迎进入江南体育网站!
江南体育金属容器加工制造立式罐、油罐、不锈钢罐
全国咨询热线:13618284466

想体验不一样的上海风景?去慢行景观桥!

来源:江南体育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1-26 13:59:15

  随着市民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,一些桥梁不只为满足通行的刚需,更是慢慢的变成为眺望城市景观、开发水岸空间的调和剂。

  以黄浦江边的各类慢行桥为例,从它们的亮点和巧思中,我们或许能琢磨出未来好的城市慢行桥究竟什么样。

  而其中,黄浦江东岸在近几年的贯通工程中,建了十几座突出慢行理念的桥,颇具代表性。它们在设计之初,除了通行功能,还把景观价值放到更重要的位置。从它们身上,或许能看到城市未来慢行桥的趋势。

  川杨河桥主跨径为165米,同时承担着通航功能,打通了片区河流的断点。川杨河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笔直的人工河流,全长28公里,河道宽约70米,连接起黄浦江、长江两大水系。站在川杨河桥上,可听到黄浦江水拍岸,渡轮鸣笛阵阵。

  桥的左侧是开放的圆形广场,拥有开阔的望江视野,一条人行通道穿越桥底,通向货运码头。广场上,小孩追逐嬉戏、老人沿江散步。

  下桥后的右侧有一座体育馆,青少年们穿戴护具往来骑行。沿着步道往前,不远处是16号望江驿,成群青少年在附近空地踢足球。

  10分钟内,几十名青少年骑行而过或使用滑板通行。9名步行者停留观景,可见它是名副其实的“景观桥”。

  据记者观察,骑行者常会在步道观江留影,下坡时再穿过另一侧的通道回到骑行道。下坡长而陡,耳边时常飞过家长提醒孩子刹车的呼喊。在无障碍电梯出口,一位妈妈因看不到先行骑车过桥的孩子,来询问骑行道下桥点的位置。

  桥面栏杆采用双层木质栏杆,部分轻微积水,第二层预留的低位栏杆从无障碍电梯出口一路延伸,有老年人用来压腿。步道上铺有防滑防水层,踩踏时有较明显的颗粒感,积水少。但右侧楼梯平面的积水就相对严重一些,加上踏步较窄,中老年人纷纷止步。

  从川杨河桥沿着滨江一路向北约2公里,就是倪家浜桥。桥长30米、宽12米,十分小巧,更像一个公共装置。桥下的倪家浜仅25米宽,原本是一条废弃的“盲肠”河道。整座桥梁外罩一层玻璃,颇有特色。

  该桥还利用高低拱将步道和骑行道分流。桥梁外侧的拱桥靠近黄浦江,适合漫步观赏江景。内侧的吊桥弧度较小,适宜骑行。

  走上桥,玻璃壁上有桥梁简介,包括设计理念、实施工程单位等。不过玻璃内侧有大面积积灰,靠近可见有人用灰尘留字“×××生日快乐”“新年快乐”等。灯管同样积灰较多,一些灯管内壁有绿植或其他污染,影响了照明亮度。

  由于这座小桥装了半透明顶棚,外侧加设有缝隙通风的大玻璃,所以防风防雨,照明良好。远远望去,夜晚的桥梁在白色灯光的装饰下凸显出立体感。路人对记者评价说:“晚上开灯了才好看,晶莹剔透。”

  日落后,一些夜跑者陆续途经此处,偶有滨江巡逻车驶过。夜晚清幽,此地成为夜跑的好地方。但离开桥梁后照明较差,缺少指引,夜晚容易迷路,不适合没有准备的跑手。

  1号望江驿附近,民生码头与8万吨筒仓一带,慢行桥、旋转桥墩、户外架空连廊等,构成了长长的组合式桥梁与廊道。此处集中了不少打卡点,近年来一直深得好评,如今也是骑行者、摄影师、附近居民十分喜欢的景观点。

  首先是洋泾港桥,它位于杨浦大桥之下、1号望江驿附近,主桥宽度10.75米,跨径55米,总长度为140米,为钢结构桁架梁形式,分为上、下弦,利用高差分流骑行、跑步及漫步。

  “连接”是桥梁的基本功能。洋泾港桥贯通前,这里的江边地块大多数都用在仓储,放眼望去,就是一片“荒土”。

  造桥其实说来简单,两个方块间画一条连线即桥。但设计师刘宇扬说,他来此地勘察,测量了周边各类环境的高度、大小后,刻意没有用最短距离连线。

  他让这条线的角度偏了一点,以更长的斜线连接两个地块。原因不在于地块本身,也不在于附近环境,而是更远的天际线——如此一斜,站在桥上,可望见遥远的陆家嘴,3栋著名的超高层建筑尽收眼底。

  “慢行桥也是景观桥,通过一座小桥,改变观察城市的视角,目之所及都是景观。所以小桥设计需要大局观。”刘宇扬说。

  连线位置确定了。桥的造型是什么呢?方案是一拆为二,一条为拱桥,作为步道;旁边紧挨着一条平缓的弧线,桥面舒适,作为骑行道。

  刘宇扬解释,这样的分叉设计,不仅符合浦东滨江骑行道、步道分离的整体设计,并提供了多元的观景视角。

  右手边,正好能从中低位仰望杨浦大桥的全貌,由此成为“一江两岸”的观望点,把城市水岸空间的特点尽收眼底。

  桥体为显眼的银灰色,如彗星一般划过江面。晚上,亮起的灯带不是几根长条,而是一个个小点,犹如星星点灯。

  附近地块很复杂,有紧挨着的工业遗存8万吨筒仓、民生码头轮渡口、新建地铁项目、历史保护建筑等。如何把这些碎片元素,用桥梁和廊道“缝合”起来,需要仔细考虑的细节很多。

  比如,桥墩附近的消极空间如何利用?刘宇扬把引桥设计为螺旋状,螺旋的中间就成为一个圆形小广场。

  原先设想可以在此进行艺术演奏,不过如今中心位置做成了绿化景观。当日,偶遇几位年轻人,他们站在引桥边,面朝江风,徐徐拉着小提琴。

  接下来一段是廊桥。1902年,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组建了蓝烟囱轮船公司并在此修建码头。新中国成立后,民生码头成为上海最大的散粮、散糖装卸转运码头之一。1995年,上海市政府在码头附近又建成了容量达到8万吨的散粮筒仓。如今,筒仓已华丽转身,成为当代艺术的集散地。

  巧的是,筒仓外墙“挂”着一条二层廊道,原为工厂货运通道。刘宇扬巧妙地把它作为空中廊道,直接连接洋泾港桥和民生码头。

  廊道的原材料是工厂原本的钢筋水泥,斑驳的框架柱子被保留下来,墙体被挖空,只留下基础构件。因江边水汽大,结构立柱采用“新柱包老柱”,老柱藏在其中,外部重新浇灌混凝土。

  这条有工业感的廊道,仿佛一道道光影游戏,在格栅状的混凝土框架中穿行颇有趣味,因此一直是摄影师、骑行者十分钟爱的点位。

  廊桥末端,还是以螺旋结构往地面盘旋。如果用长斜坡通往地面,行人往往没有兴趣走上二层廊道。但螺旋引桥作为一个特殊景观,能激发行人的探索欲望,引导周边视线,自成焦点。

  廊桥中段的雨棚则仿照老工厂常用的样式,内藏管线和排水渠。圆形的筒仓和上下起伏的桥、廊线条形成对比,混凝土风格和滨江的不锈钢树池相得益彰,木质扶手下还设置了洗墙灯,新旧交错组成别致的景观。桥与廊的设计兼顾了工业遗存,也沉淀了城市的历史记忆。

  从1号望江驿到2号望江驿,慢行桥、空中工业廊道、螺旋引桥与滨江水岸彼此交汇,提供了多种线路,可以二层天桥、廊道与底层江面平台结合行走,也可以一直在二层的高度俯瞰江景,直到廊道尽头。

  刘宇扬提醒说,增加线路的丰富性颇有趣味,但设计时也需要确保视觉的通透,让人可以明确知道线路通往的方向,不在探索中迷路。

  黄浦江东岸沿线,还有十几座慢行桥,如其昌栈桥、泰同栈桥、东昌栈桥、白莲泾桥、张家浜桥等。

  滨江的这些慢行桥都有类似之处,比如骑行道与步道分离设计。但是每一座的分离方法略有差异。有的桥骑行道和步道交叉了两次,容易搞混。也有的桥分离两者的同时,与周边绿植、望江驿无缝衔接,融入环境,设计精妙。

  有些桥的下方就是轮渡站,桥与轮渡出入口如何联通、是否方便等人性化细节有必要注意一下。还有些桥,底层地块有婚庆场地、饭馆酒吧等,引来桥上行人探头观看。囿于旁边的环境限制,并不是每一座慢行桥都视野开阔,有几段会被绿植遮挡,无法一眼望到江面。

  比如防汛墙。黄浦江边,如果直接建造防汛墙,人们将难以拥有良好的观江视野。刘宇扬说,洋泾港桥在设计时,把防汛墙掩藏在桥墩堆坡中,或成为桥下整体空间的一部分。行人几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,由此让江边没有围挡,视野一览无余。

  同样,其他慢行桥的设计师,对防汛墙的处理各有手法。据报道,泰同栈桥为保证桩基退让防汛墙的6米间距,桥体多采用单面悬挑钢结构支撑。以泰同栈码头为分界,采用了两种结构柱形式。世博栈桥桥梁主体紧邻防汛墙、地铁8号线、西藏南路隧道,而其引桥既要保证安全性和可实施性,同时也要保证码头结构的承载能力,交叉设计非常复杂。

  刘宇扬提醒说,步行桥的踏步台阶也有讲究,需要尽可能做得比较缓,落差小,老人和小孩走起来才会更安全。

  民生码头附近,有些空间并未更新。慢行桥和廊道在设计之初,就涉及与环境如何衔接的难题。旁边的环境“未完待续”,怎么办呢?预留,做成“假墙”,可以移走,给未来提供更多可能。

  比如筒仓廊桥边上有一处中心广场,刘宇扬把边界设计为可拆卸的铁栏杆。将来广场开放后,可以将栏杆直接挪开,通过绿化缓坡,将行人引向江边。

  洋泾港桥的转角处,是一栋上世纪初建造的历史保护建筑,墙体为红砖,十分有特色,但建筑空置,并未完成更新。考虑未来与这栋历史建筑衔接,桥下的广场台阶特意选用类似的红砖材质。广场留出半地下空间,未来可作为停车场出入口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民生码头附近的滨水平台,一直人来人往,颇受市民欢迎。奏乐的艺术家、踱步的老人家、追逐休憩的亲子家庭纷纷在此穿行。而亲水平台地面使用花石铺装,在有些地方组成扇形图案,行人以为只是美观的装饰,实际上它们也为消防车提供方向指引。

  诸多细节难以尽述。对于一座激活旁边的环境、缝合各类景观“碎片”的慢行桥来说,设计的不只是桥本身,还有整个片区环境的开放、可达、包容以及为未来留下空间。

  一系列开放与联通,也涉及与多个管理部门协调,需要与各类主体对话。刘宇扬回忆说,洋泾港桥最初的设计的具体方案,希望桥下做成地景,在坡上植树,台阶直抵江边。但水务管理有一套专业原则,桥墩必须后退,双方协商下,达成了如今的方案。

  家住浦东的曾大爷近些年来有了新的爱好:天微亮时,从杨浦大桥底下,沿着蜿蜒的滨江步道行走8公里再返回。偶尔他会和几位老人结伴出行,一边远眺黄浦江,一边分享过去的故事。但他有自己独享的时刻。每天清晨,他喜欢在洋泾港桥和民生码头逗留一会儿,循着景观照明的灯光,向朦胧的陆家嘴道一声早安。

  这些错落有致的慢行桥成为城市空间和建筑之间的纽带,也连接了城市的过去与未来。

  好的慢行桥,不仅打通断点,也不仅景观优美,它应该能激活城市水岸空间的活力,缝合周边的碎片,甚至弥补原本地块上的一些先天不足,像一个妙手的“裁缝”。

  “城市的公共作品,不能太表现设计师自己,应该更多考虑为城市整体景观、为市民体验和活动服务。建筑本身太高调,大家只会看建筑。但最好看的,其实是城市的风景。”刘宇扬说。

重庆不锈钢压力罐